為我們的孩子建立經典? |
文/宋珮〈藝術教育工作者〉
圖畫書的出版史上,留存許多經典之作,例如《月亮晚安》、《逃家小兔》、《一百萬隻貓》,《野獸國》是幾十年來美國小孩的共同記憶,而《拔蘿蔔》、《古利和古拉》、《不見了不見了》,也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孩子成長。這些經典之作一版再版,從來不顯老舊,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不曾褪色,圖畫書因而形成一種珍貴的文化資產。而在六零年代的台灣,也有有一群勤懇的創作者,努力的耕耘這塊園地,出版了一系列《中華幼兒叢書》,其中有幾位還持續不斷地創作,對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。信誼基金會能夠重新編排、印製、精選出版其中五本頗有年歲的中華幼兒叢書,實在別具意義。
由這五本有三十多年書齡的圖畫書看來,當時的編輯、作者、繪者從起初就充分掌握了圖畫書的形式與內容,了解圖畫書不但能幫助孩子語文和閱讀的發展、讓孩子對人生有初步的體會,還能開啟孩子的美感經驗。這些圖畫書的作者與繪者原來從事成人的文學創作、藝術創作、美術教育、設計工作,他們把豐厚的人文素養、純熟的繪畫手法帶進了圖畫書領域,又用活潑的童心把厚實的技巧化為親近孩子的文字與圖畫。
在重新編排的過程中,原先的左翻書換成了右翻書,文字由直排變為橫排,為了配合故事往右前進的方向,有些圖經過左右翻轉,增添視覺的流暢感。而橫排的文字則形成橫跨頁面的線狀圖案,一面帶動故事的發展,一面把圖畫串聯在一起。
五本書中僅有《小蝌蚪找媽媽》用原圖製版,色彩鮮明,其他四本則是用舊版書掃描製版,雖然無法完整重現原作,新版書裡的圖畫依然極其可觀。
《你會我也會》和《小紅鞋》分別由潘人木和林良撰文,主題殊異,節奏卻都輕快俐落、語氣明朗。趙國宗為兩本書製作的插圖以臘染為主,手繪和剪貼為輔,「縫染」形成的反白線條動感十足,時而似風動、雨痕,時而是飛行的軌跡,細密的紋路感覺極美;「綁染」的圓形圖案點綴畫面,好像配合文字節奏敲打的鼓點;「冰紋」增加了紋理的變化,也帶動著情緒起伏。臘染運用在圖畫書創作上,的確有獨特的視覺趣味,可惜現今少有人嘗試。
廖未林使用壓克力顏料畫《顛倒歌》、色彩濃艷大膽,曾謀賢用麥克筆繪製《太平年》,線條綿密,充滿律動。當年基於成本考量,這兩本書都是交替運用四色與雙色印刷,雙色頁面上,有時又用既有的兩色混成第三色,比如《顛倒歌》裡紅、藍合成的紫色,而《 太平年》裡的黃、黑兩色的組合,效果相當突出。這兩本書的雙色頁都有版畫的趣味,繪者和編者雖然用色受限,但他們以巧思應變。
曹俊彥為《小蝌蚪找媽媽》的每個跨頁製作不同的水彩底紋,再用壓印手法印出魚、蝦、烏龜、蚱蜢……各樣造型,每個小動物身上都出現層疊的色彩與肌理。繪者在重複的造型中求其變化,精心地構築每個畫面,因而在視覺上給予讀者極大的滿足感。
---菁英網路讀書會- http://www.ivip.com.tw/irg/index.php?member=5886158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